新年伊始,喜讯频传!我校在2024年度增城区科普工作中表现突出,荣获2024年“增城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我校吴刚老师获“优秀科普工作者”称号,孙方煜老师获“优秀科技志愿者”称号。这不仅是对学校科普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全校师生科普热情的激励。
此次表彰由广州市增城区科学技术协会发起,旨在树立典型、凝聚力量、带动全局,激励广大科普工作者在新发展阶段中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提高增城区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我校在科普工作中业绩斐然,自2022年开始,已连续3年获得“增城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校积极响应国家科普政策,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认真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学校教学科研部牵头组织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充分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和特色,近一年举办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广州市科技活动周等活动效果显著。2024年暑假依托广东省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组织师生成立科技志愿者团队,深入增城区开展实地帮扶工作,不断探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模式。
非遗进校园,科普嘉年华
2024年5月,广州市科技活动周“数字非遗”科普嘉年华暨科技文化艺术节在我校举行。作为2024年增城区科技活动周“7”大专场活动承办者之一,我校此次推出10余种科普活动,涵盖人工智能、数字非遗、传统文化等多个领域,旨在让参与者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解锁科技+非遗的“1+N”种玩法,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探秘中药奇境,科普照亮未来
2024年9月21日,我校举办了主题为“探索中药奇境:走进神秘的中药标本馆”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本次活动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和小朋友的参与,他们通过实地参观和互动体验,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了中医药文化和科学知识,领略了中药的神秘魅力。
组织师生参加科技竞赛 营造校园科技文化氛围
2024年9月20日,第十一届广州公民科学素质竞赛团体赛在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揭开帷幕。由我校师生组成的增城区代表队获得“第十届广州公民科学素质竞赛团队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双料奖项。近年来,学校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应有力量。
多方聚力服务乡村 打造大学生科技志愿者队伍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百千万工程”战略部署,全面推进省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2024年暑期,我校与增城区团区委共建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老澳门原料·增城工作站)并与多个村镇建立志愿服务共建基地,探索“送技下乡”,以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共建共育新路径。以我校百千万突击队百里稻香团队为例,自入驻岳村以来,根据企业及群众需求,组织举办了丝苗米种植、电商直播等专题技能培训,参加人数达到100人次。携手农村科技特派员,组织志愿者达到91人次,受惠群众达到200人次。同时根据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科技服务下乡工作,累计开展科技服务下乡7次,服务时长达到728小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此外,学校还注重培养优秀科普工作者和科技志愿者。他们活跃在校园内外,通过多种形式向师生和社区居民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文化,为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做出了积极贡献。此次获奖的优秀科普工作者和优秀科技志愿者,正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个人简介:
吴刚,充满热情的科普教育者。在过去的一年中,他积极参与省级科普项目的申报,专注于科普资源的开发与人工智能的宣传。通过深入研究和精心准备,他成功地在增材制造、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取得了项目立项,不仅为学校带来了丰厚的科研经费,还推动了相关技术在校园内的普及和应用。
在全国科普日活动中,他主动承担起科普讲座和实地操作的重任。他运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们领略智能科技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科技创新的向往和追求。此外,他还参与了汽车文化车展的科普宣传工作。通过展示精心改装的车辆和普及汽车合法改装与美容养护的相关知识,他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汽车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推动了科普工作与汽车文化的深度融合。
展望未来,他将继续投身于科普工作,依托智能制造等前沿技术,带领科普工作者,开发更多有趣、实用的科普项目,为培养更多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个人简介:
孙方煜,科技志愿服务精神的践行者。她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坚定践行“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同等重要”的理念,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积极弘扬巾帼科技志愿服务精神。
作为科普先锋,她多次推动学校科普活动,成功策划了2024年广州市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活动。她鼓励学生探索科学奥秘,带领学生屡获省级、市级奖项。近两年她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科技扶智、科学传播等志愿服务,累计参与14项公益活动,服务时长超109小时。
作为宣传能手,她善于捕捉新闻热点,撰写的新闻稿宣传效果突出。获学习强国、南方+、羊城晚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20余次,社会效益显著。
未来,我校将继续秉持科普初心,不断前行,为推动增城区乃至全社会的科普事业发展尽一份力量。
来源|教学科研部
初审|黄奕琳
复审|梁杨清
终审|潘京萍